实地探访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会不会是个假的风口?

您当前的位置:环亚科技网新闻正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10-12 02:40:48  阅读:9862+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黄贯中

来源::创业家 “无人便利店为什么突然火了?”“一家只有十个盒子的试运营企业真值得媒体轮番追踪?”但缤果盒子值得一探究竟...

来源::创业家

“无人便利店为什么突然火了?”“一家只有十个盒子的试运营企业真值得媒体轮番追踪?”

但缤果盒子值得一探究竟。且它最近告诉媒体,未来一年将在全国铺设5000个盒子。

“坦率地说,我希望有更激进的方案。”缤果盒子创始人陈子林告诉记者。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这并不是个容易达成的目标。

缤果盒子如何做无人便利店解决方案?其成本较传统便利店到底能省多少?巨头都停留在概念店阶段,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等真能完成规模商业化?

无人便利店是不是真风口?

带着外界所有好奇与疑问,记者来到了他们位于望京soho的办公室。从偏安一隅的广东中山搬到车马喧嚣的望京,体现陈子林想要干一件大事的决心。

缤果盒子的运营账

“我们近期在准备很多活动,8月份宣布加盟政策,欢迎大家过来。”说这句话的是缤果盒子市场负责人。据其介绍,目前公司共有100人左右,除北京总部的近30人外,其他分布在大连、西安、上海、佛山等六家分公司。原因是,公司马上要进行5000个网点的大规模复制,需要快速的招商及部署能力。

网上有人质疑这一扩张速度的可行性,陈子林信心满满,称早期选址甚至不会考虑小区周边零售业态的竞争。“盒子放在工厂得花钱租场地,放小区就开始赚钱,那有什么不能放呢?”

陈的信心来自极低的运营成本,但他对此讳莫如深,只简单表示,盒子成本大概是传统便利店的1/4。他们8月底前会铺200个盒子,验证其只需传统便利店十分之一的人力管理。他给出一个更惊人的数据是,单个盒子日销售额300元以上即可盈利,10个月即可回本。

如果实际运营情况如上,这将是一家发展前途令人咋舌的公司,且很可能促使无人便利店成为未来的主流业态。

运营数据和铺点速度是惊人的,行业当前的技术却是不完善的,这点引起了外界质疑。人们同时担忧,无人便利店可能也就三个月机会,很多玩家未必能扛到技术成熟的那一天。

(*阿里淘咖啡)

缤果盒子有一夜成名的命要感谢两家企业:Amazon Go和阿里淘咖啡,它们证实了无人便利店并非异想天开。

而在此前,陈子林被人称为“傻子”。

时间拉回到2015年7月,陈子林创办的O2O水果品牌——缤果水果刚刚完成Pre-A轮千万级融资。按照他的说法,当时缤果每单平均履约成本在5块钱内,但三线城市项目体量不够大,想走下去就得继续降低履约成本。

当时的陈子林急于转型。

他想到的办法是,在每个小区门口放自提柜,这个策略在渗透率高的中山市很奏效,不少小区每天有近20单,尝到甜头的陈子林思考,不如在自提柜里放上零食售卖,赚点电费——缤果盒子雏形初现。

2016年2月,陈决定全力转型缤果盒子研发。这一做法遭到包括同团队在内的众多人反对。“(他们)就觉得不靠谱,不屑,觉得你是疯了的状态。”陈子林回忆,但他坚持这事行得通:盒子在封闭的小区,里面还有摄像头,所有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偷窃被发现的概率高于附近商店。但这只是陈说服他人的逻辑,现在再来回答为什么当初一定要做无人便利店,他觉得没那么多理由,就是“搏一搏,不行就真的失败了。”

从物流解决方案到无人零售终端,陈子林面临的挑战远不止周遭的反对。如何和品牌商打交道,如何运营,如何选址谈判等都是问题。他举例,当时团队问选品有什么逻辑,他只回答,没什么逻辑,看超市、门口便利店的选品,跟他们差不多,把货架放满就可以。

如此简单粗放的运营能赚钱的秘诀是什么?陈子林一再表示细节不能透露。

我们在网上找到了缤果盒子招商合作方面负责人此前对媒体的一段表述。

(以下部分引用自《被欧尚看中的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怎么加盟?一文看全!》,有删减)

其一,更低的投入成本。15平米的盒子可售卖的商品数量相当于40平米的传统便利店。前者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大概需要40万,盒子只需10万左右;

其二,更低的试错成本。盒子是可移动的,同城运输的费用大概在2000元左右。传统便利店迁店费在10万元以上;

其三,更低的运营成本。盒子一个月运营成本大概在2500元左右,并且首年免除。传统便利店至少需要1.5万元/月;

其四,盒子每日流水达300元即可实现盈利,传统便利店则要达到2000元。

按照上述说法,这当然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但细究起来却也问题重重。

(*缤果盒子店面)

首先,没有储存空间,需增加补货成本。15平米的缤果盒子可售卖500-800个SKU,这意味着它去掉了传统便利店用以做储存的商品,而将所有货架空间均用做销售,即便缤果盒子可以靠系统合理分配不同区域的SKU比例,在形成绝对市场优势之前,平均每天的配送频次、成本,及提供支持的后端运维成本并不会是个小数目。

其次,服务半径有限。盒子放在封闭小区能覆盖的中青年用户有限,服务半径大概只有750米,步行时间约10分钟,但同一小区盒子过多也可能摊薄利润,因此路径规划、盒子密度都需深究。且某些运营数据好的小区,可能会吸引多家无人便利店进驻,到时除了可能带来的高租金,同质化竞争也将更激烈。

第三,技术不成熟。RFID(射频识别技术,创业家&i黑马注)每个芯片0.3元是硬成本(业内有说0.5元、1元的,0.3元是目前可知的最低说法),贴到商品上也需要成本。即便其加起来远不如人力成本高,但缺点不少。如非亲和介质多,不适用于金属、液体、内敷铝箔包装;可被人为屏蔽撕毁;尺寸和感应距离不易协调。

陈子林日前受访时曾称RFID只是过渡产品,预计8月份后会以图像识别代替RFID,但这一难题Amazon Go至今亦未解决,两人在同一商品前或店内超过20人便无法实现人与物的对应识别。

第四,饮料、零食等标品价格透明、利润不高,且运维需要成本,号称日销300元以上可盈利,10个月收回成本的缤果盒子需要多高的利润?

无人便利店是未来吗?

靠落地一线城市收获了大批眼球,也获得了金主支持,无人便利店企业取得了名气和资本的双丰收。接下来它们会忙什么,答案是大规模复制。

对于无人便利店将对线下零售业态产生何种影响,陈子林表示:第一、满大街跑的快递不是未来;第二、标品以及标准化程度高的生鲜未来都应该无人化销售,现有的便利店未来应该快餐化;第三、夫妻店是无人便利店改造的对象,也将是改造的受益者。

陈的说法或许能代表不少无人便利店创业者的美好愿景。

但能否实现?

(*缤果盒子内景)

目前来看,已经亮相的无人便利店实现技术有两大方式。

一种是以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为代表的“入门级”技术。核心理念是用机械臂、RFID自动识别等技术代替人提供服务;一种是以Amazon Go、淘咖啡为代表的巨头玩家,核心是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无人零售解决方案,实现门店的数字化。

前者更容易实现规模商业化,其最重要诉求是,低成本快速复制。后者无论从其规模还是技术看,核心动力都不在抢夺便利店市场份额,而是希望以此为试点,找到线下零售方案,突破自有业务边界。

从这点来看,这场起于Amazon Go,风靡于阿里淘咖啡的无人便利店之风到了创业者这似乎变形了。同时,缺乏用户信用机制、无法精准杜绝偷窃行为,这都可能存在巨大风险。

以下是记者与陈子林的部分对谈:

关于技术

记者:目前你们的解决方案是RFID技术,但现在很多人对它有诟病。

陈子林:我理解的诟病是,他们觉得RFID成本昂贵。但从更高维度看,它所有成本加起来远不到一个人力的工资。RFID很成熟,在我们的图象识别方案还不能用之前,用它完成商品识别,快速搭建后端运维才是最关键的。商品识别只是最前置的,你想到的第一步而已,它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一步。

记者:您觉得无人便利店生意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陈子林:技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永远不会是壁垒。技术是为体验服务的,体验能够达到的,无论什么技术我觉得都OK。我们不是个技术驱动的团队。

我们的门槛是相对高的:第一、BD能力;第二、盒子生产需要技术标准输出;第三、团队需要理解无人便利店的运营,对目标清晰有规划。我们思考得很清楚。

记者:目前你们单店日盈营业额能到多少?

陈子林:我只能告诉你,我们每个店都在赚钱。

记者:客单价呢?

陈子林:客单价是在变化的。

记者:您怎么看待TakeGo(马云扶持的深蓝科技旗下技术,创业家&i黑马注)刷手就进?

陈子林:它的好处是更炫。我喜欢的方式是有一个商品在这儿,我扫码、付款,这是我想要的。

记者:如果消费者倾向另外一种呢?

陈子林:那就改成那种。我有个观点,消费者不会被教育、不应该被教育,消费者只会本能地选择他最希望的、最舒服的方式去完成消费。你只要迎合他就可以了。

(*缤果盒子一店铺暂时停运)

关于运营

记者:在开始扩张前,你们对商品的结构是不是已经摸索出比较成熟的模式了?

陈子林:还没有。首先,我们的盒子在小区里投入,目标是把商品提前放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盒子的本质是: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盒子在每个小区的商品配置都可能不一样,数据会告诉我这个商品究竟有没有问题。随着我们铺的点越来越多,建立规则,等规则好了按照规则去迭代就可以了。

记者:目前你们主要选址是社区?

陈子林:是的,还有一些商务园区,相对封闭的区域。未来会下沉到中低端甚至开放的小区。

记者:选址时会考虑周边零售业态分布吗?

陈子林:坦率来说,远期可能会把它考虑进去。早期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多。盒子放在工厂我得花钱租场地,放在小区就开始赚钱了,为什么不能放呢?

记者:你们怎么和小区物业谈判,它们能获得什么好处?

陈子林:越是优质的物业,越有为小区居民服务的意识,这是多赢的局面。具体谈判我只能说是很有难度的,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打磨,跟物业去谈,找到双方共鸣的地方。具体细节就涉及到商业秘密了。

记者:15平米的盒子上售卖商品的数量跟40平米传统便利店几乎是相当的,这是怎么做到的?

陈子林:传统便利店的货架有一大部分比例是用来做仓储的。我们所有货架的空间都是用来销售的,所以每天都得补货。

记者:增加了多少人力成本?

陈子林:现在每天补货一次,未来可能1.5天,也可能一天两次,会根据我们商品的配置、整体密度做调整。

人力成本模型已经把补货算进去了,包括中转仓库的租金、水电等,得出了这个综合成本。

记者:未来你们要铺设5000个盒子,是自营还是加盟?

陈子林:包括加盟的。

记者:理想状态下,两者比例是多少?

陈子林:我不知道。市场会告诉我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