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由于一个女孩的死亡引起了全美的轰动,其原因就是网络暴力所导致的,这个十三岁的少女梅根,由于无法忍受来自网友的恶意辱骂在家里面自杀了,虽然说这个网络事件的发起者已经被揪出来了,其实是一位中年的妇女,但是由于相关法律并没有对这种事件进行判定,这个女人并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由于这个妇女的信息被人在网络上公布了出来,于是这个妇女也被网络上的人天天喊打,不仅丢失了工作,自己也整天不敢出门,后来这个事件就被称为了梅根事件,但梅根事件其实就是一种网络暴力事件,表明的也是现代网络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挑战,本文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梅根事件的起源以及网络暴力事件下的现实生活。
梅根事件的过程
13岁的梅根是提娜的女儿,她很脆弱,身体有点超重,情绪一直不太好。提娜说,上三年级时,梅根就开始讨厌自己,开始谈到自杀的话题,经常沮丧及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每周进行定期咨询并接受接续的治疗。梅根曾央求了几个月的时间,最后母亲才同意她在MySpace上申请了一个帐户。母亲想,让女儿通过网络交朋友也许是不错的,毕竟梅根还是个敏感的女孩,很需要感情交流。可是正因为如此,梅根在心理上才非常脆弱。
后来,梅根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叫乔希的16岁英俊男孩,乔希说她很漂亮。可是,这个乔希压根就不存在。她是梅根一个朋友的妈妈虚拟出来的,与她们家只隔了四户人家。劳丽·德鲁是梅根一个同学的母亲,与梅根住同一街区。她在MySpace网站上创建了一个用户,谎称自己是名叫乔希·埃文思的小男生。她和她的女儿一直通过网络捉弄梅根,让她认为这个叫乔希的男生喜欢上了她。
六周之后,乔希突然变脸,说她卑鄙,朋友们都觉得她很肮脏。很多其他的人也加入了这场网上暴行,骂她“肥婆”,“娼妓”。多个女生也自称是乔希,通过MySpace网站给梅根发信息,称很讨厌她,并不断地羞辱她。这些据称不明就里的女生不断跟贴残忍地落井下石。
一开始,13岁的梅根开始还击,用她能想到的最难听的话来回敬污辱她的那些人,可是这些却招致了对方变本加厉的报复,更加恶毒的咒骂透过网络铺天盖地地袭来,梅根脆弱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妈妈,这些人太恐怖了!”一次打电话时,她对着话筒抽泣着跟母亲说。打完电话后一个小时,这位13岁的小姑娘就跑进卧室在壁橱的横梁上用皮带自缢身亡。
梅根事件视频
梅根事件的影响
当然,这个恶作剧引发的悲惨事件只是一个个案,大部分的母亲都不会这样做,而极少青少年会像梅根一样寻短见。可是梅根的悲剧却是网络暴力的一个血淋淋的个案。就在梅根所在的镇上,青少年们都说喜欢使用网络,有些人的确通过这个绝佳的途径威逼其他人。而有些孩子则担心自己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加害对象。“一旦上了MySpace,你被像掉进了一个陷阱里,”12岁的西中学校七年级学生詹克说,“你会全神贯注地跟着网上的情势发展,竭力避免对自己不利的消息的传播。”这个学校也是梅根生前就读的学校。
就像梅根案一样,受害人经常受到隔离,可是从来没有免于受到伤害,“在受害人的眼里,整个网络世界每个人都反对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来保护他们,”明尼苏达州大学教授沃尔特说,“网络暴力行为并不仅限于青少年在学校里的那段时间。他们根本无处可逃。”梅根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群对网络暴力的重视,虽然说国家依然并没有出台针对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但是我们不得不说的是,网络暴力的存在是对我们人类现实生活最大的一个挑战。原文地址:http:///article/201604/865.html
梅根事件的社会危害
危害一:真真假假的世界,尤其是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社会,真假原本就难以辨识,而在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冲击下,原本难以辨识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变得更加难以区分。通常,对真理的曲解并不在于信息源本身,而在于真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歪曲混淆,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混淆了对与错,真假难辨。
危害二: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尤其人肉搜索风靡开始,网民已不再局限于在网络上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攻击讨伐,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渗透到现实社会,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骚扰。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却找不到具体的实施伤害的人,正因为如此,参与的网民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肆意而为。
危害三: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外,网络暴力行为的频繁发生,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网络暴力冲击人自身的防卫系统,原本符合社会伦理、符合道德意识的价值观在网络暴力的冲击下会被扭曲。原本提倡的辩证法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完全被忽略,事情变得只有两个极端,非A即B。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参与事件的网民盲目的支持某一方过于绝对化的观点,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违反道德的事,而且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危害四:网络暴力事件加速个人信息的泄漏,引发社会恐慌,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2012年4月半月谈对公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权进行了网络调查,参与人数4142人。其中对于个人信息是否泄漏的调查数据显示:30%的人多次遭遇信息泄漏状况,40%的人偶尔有信息泄漏的状况,仅15%的人极少遭遇此情况,且15%的人对自己信息是否泄漏尚不清楚。由此可见,至少70%以上的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个人信息泄漏状况,个人信息安全关系到个体的切身利益,个人信息遭到侵犯,使得当事人缺乏安全感,容易引发不安情绪。
梅根事件引人深思
1994年7月29日,7岁的美国新泽西州女孩梅根,被邻居杰西—个刚搬来此地、有过两次前科的性犯罪分子诱骗至家中,惨遭强奸并被杀害。“梅根事件”发生后,震惊了整个新泽西州。在社会的不断呼吁和努力下,1996年5月17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梅根法案”。
这项法案要求所有有“性犯罪”前科的人必须到当地警察局报到、注册。社区居民有权上网或者到警察局追踪本地性罪犯的姓名、居住地点,而且可以将性罪犯的资料公布于众,等等。美国各州关于“梅根法案”的具体规定,也不尽相同。
比如,在华盛顿州,如果一名刑满释放的性罪犯乔迁新居,警察会挨家挨户打电话通知邻居,告知该罪犯的姓名和住址。有的州规定,这些性罪犯必须远离儿童,他们的居住地点必须在距离学校或者孩子集中地500英尺以外等等,如果违背上述条款立即逮捕。
“梅根法案”的出台,对震慑、防范这类性侵害犯罪,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效果显著。然而,该法案一直以来不断受到诟病,比如其性犯罪概念的广泛化、犯罪分子终身受辱等。
近年来,我国女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媒体的广泛,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相关法律、监管机制虽在逐步完善,但笔者认为,这些对于防范女童遭受性侵害还远远不够。笔者建议,可适当借鉴“梅根法案”的经验,并结合我国保护妇女儿童免遭性侵害工作的实际,为进一步完善有关防范、保护机制提供制度支持。
建立性侵害犯罪人员择业限制制度。对于刑满释放的性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改造表现等,在择业时进行适当限制,尽量避免从事和妇女儿童等接触过多的职业,比如教师、医生等。通过强化择业限制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免受性侵害。
建立性侵害犯罪人员定期报告制度。对于刑满释放的性犯罪分子,在就业、迁居时,应当定期向当地派出所报告。若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人举报其性犯罪,可以免除其报告制度,并撤销有关性侵犯罪电子档案,避免性侵犯罪分子终身受辱。
建立性侵害犯罪人员档案制度。可以结合司法实践,建立性侵害犯罪人员电子档案,实行全国联网,供有关单位和个人根据需要查询。这种查询制度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在检察机关已经普遍建立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管理模式,但需要凭借有关身份证件方可查询,防止电子档案过度公开化。
认识其他网络暴力事件
在网络暴力事件出现之后,相继的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一次次事件的发生时时刻刻在敲打着人类的人性考验,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历史上出现的那些网络暴力事件。
台嫩模不堪网络攻击自杀
4月22日,台湾嫩模杨又颖因不堪网络攻击,工作上的欺霸行为而在家中自杀,此事件一经传出便在社会引起一片哗然!娱乐圈众明星也开始就网络暴力事件发生,伊能静更是直言将会请律师起诉这一事件。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
今年5月,成都发生“女司机被打事件”,不久之后,当时人的私人资料被人全部挖出来,不仅两辆车的车牌号被曝光,大量未经证实的违规行车记录、酒店开房记录、家庭住址甚至生理期等个人隐私信息也都被“晒”在网上。而就事件本身而言,只涉及交通事件,当事人的隐私不应该掺和其中。
乔木举报何炅吃空饷事件
2015年5月13日晚,著名主持人何炅被质疑在北外“吃空饷”。举报人乔木的手机、邮箱、、女儿照片等个人隐私被网友公开,遭到众多网友辱骂乃至人身威胁。
袁姗姗TED回应“滚出娱乐圈”事件
今年7月8日,袁姗姗登上全球最大演讲平台TED。“作为过去也许将来还会遭遇网络暴力的过来人,我不希望再有人因为网络暴力而受到伤害,请善用人言,让人言可敬。”她站在台上自信的分享自己对网络暴力的看法。
优衣库事件
2015年7月14号晚上,微博上热搜榜的前几名渐渐被“优衣库事件”占领,这是一起网络大肆传播的“不雅视频”事件,在优衣库三里屯店试衣间里发生的“故事”,不仅在微博上,在其他的社交平台上也以一种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优衣库是这个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这次它不幸成为网络暴力的漩涡中心,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个问题,那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人能够幸免。
爱国青年被群殴
7月23日,一爱国青年被群殴的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这是一起网络暴力演变成现实暴力的事故,许多网友对此表示隐隐担忧但又充满疑惑。发表爱国言论本是一种向社会宣传正能量的表现,值得社会赞扬。但是22日威海文登青年侯聚森因为在网上发现一些爱国言论而引来了意见不合者的群殴。而在这之前,这名爱国青年也多次受到了他人的言论挑衅。
网友替明星“智商”着急乔任梁张馨予惨遭吐槽
2015年8月13日,13日中午,演员乔任梁发微博为天津祈福,呼吁帮助搜出消防员的家属共渡难关,把消防员救火喻为“飞蛾扑火”,用到“人肉”“自取灭亡”等词,语言混乱,遭到网友疯狂吐槽。
小编结语:上面那些网络暴力事件有的出现了人身伤害、有的引起了人的死亡、而有的只是造成了极大的舆论风波,但是无论是那种形式,网络暴力事件一直是在持续发生的,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大家的文明网络语言,希望梅根事件不要再发生于我们的身边,只有大家能够搭建一个和谐的健康的网络环境,那么网络暴力的事件必定会慢慢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