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脸App走红七成多受访者担心软件泄露面部特征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环亚科技网新闻正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0-10 12:45:12  阅读:3580+ 作者:责任编辑NO。卢泓钢0469

视觉我国供图前段时间,一款可以“换脸”的App引起了许多人的注重。这款App因可以凭借AI技能把明星的脸换成用户自己的,招引了许...

视觉我国供图

前段时间,一款可以“换脸”的App引起了许多人的注重。这款App因可以凭借AI技能把明星的脸换成用户自己的,招引了许多用户运用,但被指出存在侵略用户隐私、肖像权等问题。在市场上,还有许多软件都具有“换脸”的功用。在运用这类软件时,你会留意维护个人的隐私吗?

近期,我国青年报社社会查询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查询显现,61.6%的受访者运用过“换脸”特效软件,53.6%的受访者虽然忧虑个人信息被过度搜集,但仍是会用。93.3%受访者觉得,用户有必要进步维护个人信息的认识。

受访者中,00后占3.0%,90后占34.9%,80后占44.5%,70后占13.5%,60后占4.1%。

61.6%受访者运用过“换脸”特效软件

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林诺(化名)说,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他人共享的运用特效软件做的“换脸”视频,感觉作用很传神,自己也去测验了。“上传一张相片,就能把自己的脸换到明星身上,感觉组成的技能挺好的,没有修图的痕迹,视频中的人很像自己”。

“软件很好玩,简略几下就能‘换脸’成艺人,出演各种影视片段。”林诺觉得,炫酷的作用,是这种软件招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原因。

除了视频“换脸”软件,当下还有许多其他具有美颜、修图功用的“换脸”特效软件。查询显现,61.6%的受访者运用过“换脸”特效软件。进一步交互剖析发现,00后受访者运用过的份额最高(80.0%),然后是90后(73.1%)。74.8%的受访者觉得这类软件受欢迎的原因是它们抓住了人们猎奇的心思,49.9%的受访者觉得是因为用软件可以“换脸”成明星,过“明星瘾”。

在四川上大学的曹菲(化名)对记者说,她感觉网上不时就会有一些依托AI技能完成“换脸”的运用走红,“有时我觉得这些特效很有意思,会测验玩一下”。

在北京作业的万芳(化名)是个90后,她也留意到了这种具有“换脸”功用的App,“不过,我还没测验就传闻这款App有侵略隐私的危险。后来看新闻得知这款App在整改,触及隐私的条款做了修正,可是我没敢测验。总觉得相片、个人信息一旦传上去了,自己就无法操控对方怎样运用了”。

林诺说,她在运用软件的时分,没有考虑太多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这种软件娱乐性很强,很简单让人沉浸在欢喜的体会中,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就被抛诸脑后了”。

被问到是否忧虑“换脸”特效软件过度搜集个人信息时,仅有30.9%的受访者表明顾忌很大,会很慎重。53.6%的受访者表明虽然有顾忌,但仍是会用。15.5%的受访者表明彻底没有顾忌。

“玩的时分很爽,听到软件有危险的时分,我赶忙去刊出,但也不知道有没有用。”曹菲说。

“曾经运用一些软件时,我忧虑注册用的手机号、通讯信息什么的被走漏。现在‘换脸’运用风行,又忧虑自己的脸部信息走漏,究竟现在许多付出都是可以‘刷脸’的。”万芳说。

数据显现,受访者在运用“换脸”特效软件时,最忧虑的是面部特征等生物辨认数据被走漏(71.0%)。受访者忧虑被走漏的其他信息还有:微信号手机号等通讯账号(64.8%)、相片(52.2%)和身份证等其他证明身份的信息(51.7%)等。

我国互联网协会信誉点评中心法律顾问赵占据剖析,此类软件首要或许存在版权侵权的危险,用户在资料运用时,将电视剧、电影作为资料上传到渠道并在制成“换脸著作”后传达,存在侵略制片方版权的危险,因而用户在运用此类渠道软件时仍是要慎重,留意不要构成侵权行为。

然后,是用户个人隐私安全危险。用户头像、面部特征等数据上传后,或许存在各种被不合法盗取或运用的危险,比方因为渠道存在缝隙导致数据被盗取,或许渠道在未经用户赞同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转让于第三方等。虽然近期此类渠道现已声明不存储用户个人数据,但因为现在监管还没有方法抵达渠道数据存储环节,因而渠道究竟是否存储用户数据是无从考证的。

93.3%受访者以为用户有必要进步维护个人信息的认识

万芳觉得,在互联网产品的运用上,用户有时较为被迫,只能挑选一些比较正规的渠道的产品,别的便是要进步防备认识。“不能只顾着一时的玩乐,也得考虑个人信息安全,假如觉得软件不靠谱,最好不要测验”。

查询中,93.3%的受访者以为用户有必要在运用“换脸”特效软件时进步个人信息的维护认识,其间43.1%的受访者觉得十分有必要。

林诺觉得,互联网年代,个人信息维护面对的应战也更多了,“怎么更好地维护自己的信息,怎样促进渠道维护好用户隐私,都是问题”。

“我觉得应该进一步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履行。用户信息走漏问题再三呈现,虽然有了规矩,但履行得不行好,监管不到位。”曹菲说。

查询中,76.4%的受访者主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用户处置个人数据的权力;64.4%的受访者主张软件渠道方出台办法,维护用户上传的信息不被走漏;62.8%的受访者主张一致标准软件用户条款内容,对搜集运用的信息作出清晰阐明;41.9%的受访者主张对过度搜集运用、走漏用户信息的渠道方进行处分。

“现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少,但履行方面还存在提高和改进的空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剖析,在详细的实践中,除了一些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可以遵照相关的规矩,制定信息安全准则外,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则缺少严厉的规矩。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行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森林规律和逐利心思,企业对个人信息维护的注重度不行。

赵占据说,现在我国在维护信息安全、公民的个人隐私数据维护方面现已出台不少的办法,比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安全标准等,对运用和搜集用户数据提出了“合法、合理、必要”的准则。“虽然现在没有软件被曝光存在此类违法行为,可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渠道究竟是否存储用户数据、怎么运用用户数据仍是需求注重和监管。据我调查,现在市场上此类App的隐私条款没有显着的违法违规现象,可是此类App要想取信于大众,还需求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组织进行监督,或许由政府部门进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