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作者王琳,36氪经授权发布。
“北京现在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从中层往上,一大半都是百度人”。
闫兵说这句话时,声音提高了好几个分贝。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在BAT三大巨头中,相比阿里、腾讯,被称作“互联网黄埔军校”的百度,人才流失严重一直是不争的事实。在百度的这张人力迁徙图上,百度地图原技术负责人现在是京东的技术VP;负责百度九条移动产品研发管理业务的张博现在是滴滴的CTO;前百度Apollo产品负责人周达文,11月15日加入自如任智能家居事业部CTO;百度元老桑文锋现在是神策数据的创始人......这些人或跳槽、或创业,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成绩。脉脉数据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互联网人才迁徙》报告
某种程度上,这些优秀人才的流失也影响了如今百度的地位——BAT逐渐变AT。一位百度员工直言,总感觉春晚是百度留给这个时代最后的辉煌。百度该如何续写辉煌?李彦宏在内部信中讲得很明白——“百度需要更多敢立军令状的将军,更多敢打硬战的士兵。”这也代表着,不能打仗的兵可能会被淘汰。因此,百度于近期开启了末位淘汰制。一位百度MEG(移动生态事业群组)员工表示,自己的Q3绩效不好,领导说如果不走,年底也会给一个差的绩效,“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让你主动走”。人员“优化”的消息,伴随近一年来走低的股价,就像两团乌云笼罩在百度上空。百度到底怎么了?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带着这一疑问,Tech星球(微信ID:tech168)深度访问了5位百度的离职员工,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加入百度,供职不同部门,在职时间也长短不一,最终他们都选择了主动离开,谈到离职原因,他们给出的答案高度一致:职业发展。这听上去更像万能答案。事实上,员工发展的天花板,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管理的天花板。这5名员工隐晦地描绘了自己供职百度期间的感受和观察,譬如,人才晋升机制尚待完善、注重开会、KPI导向严重、人员冗余等。或许,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但他们给外界展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即前百度人如何看待百度,而他们也并非为了抱怨,只是希望百度的未来会更好。
苦口婆心的8年“老百度”
2010年到2018年,短短八年,百度从辉煌走向暗淡,这期间高管进了又出,方向换了又改,难有人比这8年的亲历者,更有资格评述百度,也难有人比他们更热爱百度,即便最终选择离去,这些人依然愿意通过一举一动去帮助百度,而并非随波逐流。
我是2010年加入百度的,2018年才离开。
在百度这几年,我其实经历了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是3Q大战,一个是O2O。3Q大战那会儿,谷歌离开了中国,百度士气高涨;O2O那会儿,我在糯米,当时,公司几乎把整个搜索和其他部门的最核心的人才,全部调到O2O相关的业务线去,本来百度从来不强制加班,O2O那会儿还要求996呢。
后来,糯米被边缘化,我就内部转岗去了别的业务线。我当时其实也可以辞职,但对于我这种工作六七年的职场人来说,辞职去一个新的公司,加入新的团队还要重新建立默契,时间成本比较高。而最终,我也是因为这个离开——我所在的团队领导和同事走得比较多,我就跟他们一起撤了,跟百度本身倒没有多大关系。
在百度这几年,感触最深的是,觉得人才管理机制一直有问题。一方面,百度很难轻易的开掉一个级别比较高的人,除非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另一方面,百度的人才流失又非常严重,基本上有一点儿经验和阅历的,外面double一下,就被挖走了。
比如,在滴滴早期的时候,百度的一个副总监到了滴滴基本上就是高级总监了,甚至VP;百度地图当时的技术负责人到了京东就是技术VP。你看,北京现在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从中层往上,一大半都是百度人。
这些人为什么走呢?坦白说,我觉得是升职机制有问题。比如,当时在糯米很多人业绩不错,但最后就是升不上去,因为评委里面没有几个来自糯米的,全部是大搜的,而大搜里面又有很多老人,他们升职远比糯米快。
人才问题在2017年底2018年初集中爆发。本来百度有13个P9,但那段时间,一下子就走掉了5个。百度的P8又很少,像2000多人的百度地图只有一个P8,一个P9,而百度经验、百度文库、百度阅读这种知识产品里面,级别最高的就是P7,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基本上P7以上人才断层。
当时,李彦宏直接对百度的PC委员会发了一顿火,要求所有的P9都去带新人,如果带不了新人,也别想晋升了。因此,2018年百度就实行了高P培养计划,等到秋季晋升的时候,明显感觉到,P6升P7,P7升P8多了很多。
也是那一年,百度改变了激励体系。原来是你先用业绩证明你的能力,半年一年甚至两年之后,由公司提出加薪,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变成了即时激励——只要做得好,立马加薪。这其实也是为了留住人。
百度市值现在400亿美金左右,但技术型公司,短期内会被高估,长期会被低估还是挺常见的,就像过去商汤、旷视估值那么高,但后来技术迟迟不应用,估值也下跌了。这种公司要么会衰败下去,一旦觉醒,又站在了制高点上。
现在,百度的情况跟2010-2014年的微软特别像,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微软垮掉了,但是今年微软的市值突破了1万亿,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很多人又会马后炮式大的分析微软如何起来的。
况且,百度这几年并非一无是处,起码手百就是一个很大的亮点。2017年初手百的DAU才1.2亿,现在已经突破2亿,这种增速在日活过亿的APP里很难达到。百度仅用了两年时间,在一些关键指标已经超过了做了五六年的今日头条。这就证明,百度只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以公司的人力物力还是可以做成的。
我这边整体的判断,五年内大方向不出问题的话,大概率应该是可以回到千亿美元市值,而技术型公司低估这是一直存在的现象。
现在,我基本上很少跟人争论百度,在我的观念里,与其跟人争论,倒不如反馈几个真实的意见给到不同层级的人。比如,我认为有产品存在问题,我会私底下把问题反馈给相关的产品负责人。这样才可以真正帮助到百度。
在不确定性中纠结的百度金融员工
每一家大公司都会不断尝试新业务,但不是所有的尝试最终都会成功,也不是所有的大公司都愿意为新业务一直输血,这时候独立就成为了新业务最好的选择,百度金融就是如此。但独立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调整,调整就意味着员工需要面临或转岗、或优化等不确定性,很少有人愿意一直在不确定性中等待,大部分人的选择是主动出击。
我是2014年加入百度的,2018年离开的。
加入百度之后,我一直在百度金融。起初,支付和理财一起做,百度内部40多条业务线都去支持金融业务,每个团队会找出专门的人员去接入这个事情,支付做得最好的时候能占到市场占有率的百分之一点多,百度钱包也独立成一个大BU。但后来,外卖被收购、糯米也被边缘化,场景没那么多了,支付就很难做起来。
2017年年中,公司内部传言百度金融要独立出去,一时间,同事之间议论纷纷。大家虽然都知道要独立,但没人清楚哪些业务会被划分出去,股权结构会怎样。传言还有很多版本,一个说百度要保留45%的股权,一个说要完全独立,一个说期权不兑换,根本不知道哪个是真的,但因为又和自身利益相关,你心里其实挺慌的。
再后来,金融这边的业务一直在调整,我上面的领导10个月内换了四次,金融一下子从战略业务的位子上掉了下来,本来很快就可以晋升的同事,因为要独立,晋升的可能就没有了,因此就看到每天都有人离开,不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上层领导。
留下来的人其实也没什么事情做,本来手百每个月都会给我们提需求,后来已经没有业务需求对接过来了。之前,每一两个月就会更新一次版本,但后来手百好几个月才更新一次,其他的基本上就不更新了。
最后,在百度金融还没有独立之前,我就离开了。我其实也可以内部转岗,但是转岗就不能做金融了,而且做金融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数据,百度没有生态布局,也就没有场景了,再加上公司如果不支持,我觉得留下来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坦白说,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比如,为了完成KPI,百度的价值观一直遭受诟病。以搜索为例,先出来的是广告,然后是百家号的内容,其次,才是你想用的内容。另外,百家号的文章质量虽然不高,但是收入确实不少,这样做不是以用户价值为导向,产品很难做好。
其实,百度过去这几年,你会发现它的试错机会并不多,一些新的业务线,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被砍掉,或者边缘化,当时的糯米、外卖都是如此。但我现在的公司就会有非常多的试错机会,可能你做100个产品,最终能上线的只有1个。
还有一点,我觉得李彦宏一直没有充分放权。我们当时做百度金融,虽然是战略业务,但作为一个下属部门,我们做季度的活动,一般汇报到集团总监那一层就行,但其实集团总监最后还要跟李彦宏汇报。但现在,你能看到他在一点点改变。
离开那天,我根本没有上楼去看看,我怕会伤心,在一楼大厅办完手续直接就走了。但整体上,在百度这几年我还是很感谢公司的,无论是技术端还是业务端成长其实挺快的,也有机会参与过亿级DAU的产品,这些都是值得骄傲的。
要去尝试更多挑战的销售
即便今天,广告依然是百度营收的主要来源,就搜索业务而言,在国内无出其右,客户的第一选择依然是百度,2013年,百度的广告收入超过了央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对百度的认同,而因为品牌溢出足够高,在百度做销售似乎成了一件幸福的事儿。
我是做销售的,在百度做了差不多5年。
在百度这五年,我感觉自己无论是从业务上,还是财务上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收获。我来的时候,百度这边给的待遇比我原来的互联网公司都高很多;另外百度的销售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就是一个销售后面配备策划、优化团队,而这些人都会听销售的调配,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看上去,我虽然在内部架构上没有带过人,但是也培养了自己的团队领导能力。
另外,百度的平台非常好,搜索业务在国内基本没有竞争对手,2013年它的广告收入已经超过了央视,这就导致在商业化这块,百度更像是一个强势的甲方,而不是乙方,你不需要前期教育市场,因为客户清楚,百度比门户、或者其他搜索引擎带来的转化都要更好,因此很多客户主动找百度,百度的报价也是唯一的,不需要太大的谈判周期。
好的平台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脉,同时,也有时间去做创新型的东西,而以广告为生的门户网站生存都是问题,更不用说创新。我的上一段工作,经常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但是这些基础性工作没办法带来成长,在百度虽然也做这些,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对行业的理解是一步步加深的。
得益于平台的影响力,我在百度的时候,我们那个团队很少有人完不成业绩,我的业绩季度初的时候就能完成90%了,我只需要仔细考虑如何做到100%或者110%。但在上一家公司,业绩最好的时候我也只能完成百分之七八十。
看新闻媒体报道,现在百度正在进行人员优化,我觉得百度这么做没问题,现在百度做人员调整是个不错的时机。
坦白说,百度其实更像一个国企,福利非常健全,食堂也非常好,不是所有的食堂都可以吃到烤乳猪的。
离开百度主要是想做更多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大公司通病,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灵活,很多想法不能去实施。
没过试用期就离开的新人
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可以充分的发挥组织内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倘若结构不合理,组织便会缺乏凝聚力,最终导致人员流失。
我在百度待的时间非常非常短,我是3月份去的,还没过试用期就离开了。
原因很简单,我觉得我们的小team组织架构有问题。一个真正干活的团队的组织架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就是级别高的人不能太多,但我们那个团队,T6及以上的人太多,T6以下的人则很少。
领导为了业绩,到处争地盘,抢资源,但东西抢得太多,底下的人根本消化不完。我在的那个月基本上天天加班到11点,而上面的人七八点就走了。
由于组里的老人多,基本上每天都在讨论股票和房子,尤其是吃午饭的时候,我也搭不上话,融入不了这样的文化。大搜那边很多部门都有非常多的老人,这些老人晋升速度特别快。
我那段时间非常焦虑,晚上经常失眠,我就在想,还没过试用期就跳槽是不是会毁简历。有一天我称体重,不到俩月瘦了5斤,再加上经常失眠,我就决定离职。
要说对百度,我其实没有太多感觉,百度股价猛跌的那段时间,同组的老人都庆幸股票卖得早。我那时候就觉得,互联网行业谁会对公司有感情呢,除非是高层。
现在,我加入了新公司,又胖回去了。我当初去百度的时候看中的是这边技术(当时是搜索公司,现在是移动生态事业群组)足够厉害。但现在重新让我选择,我肯定不去,因为百度压了我工资,而另一家给我的待遇是百度的1.8倍,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差不多,我还不如去另一家。
恨铁不成钢的“程序猿”
百度是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在公司内部,程序员比产品经理更有话语权,因此,大部分程序员都想加入百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百度也为很多互联网公司输送了技术人才。
我是2016年年底加入百度的,今年9月离开的。
我从去年年底就犹豫要不要离职,那个时候我刚刚晋升,也想带领团队做出一些成绩。但今年上半年,我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位置上很难做出成绩。一来,晋升后,我被空降到部门内的另一个团队做负责人,组内的所有成员都比我了解目前的业务,一些老人根本不愿意听我的;二来,领导虽然给我调配了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但他还要服务其他团队,能够处理我安排下去的工作的时间并不多。这导致我的工作基本上没办法展开,后来整个部门调整领导的关系,团队几乎都散了。
这让我下定决心要离开。离职那天我也没什么不舍,只是想着赶快办手续,不要耽误第二天入职新公司。
很多朋友劝我留在百度,因为今年,百度改了薪酬结构,从原来的14.6个月变成了15个月,另外,我去年获得了期权奖励(百度每年10月和2月发放期权,每年行权25%,连续四年完成),钱虽然没有多少,但至少也是一两个月的工资,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如果我9月份不选择离职,到今年年底干1天活就能够得到2天的薪水。
但相对于钱,我更在乎成长空间,要不然去年字节跳动三番五次来挖我,我就去字节跳动了。我觉得,除了阿里和腾讯,从技术上来讲没有比百度更好的公司,字节除了能给到更多钱,给不了其他的一些帮助。
在百度这几年,我觉得有两点是我不太喜欢的。
一个是汇报文化。百度的管理层层级特别小,但汇报层级很高,如果侯震宇(TG负责人)向我了解我负责的业务情况,我需要通过中间的M1经理、M2经理、M3总监层层传递,靠这样的形式给他。
另外,百度一直是双轨制度,高级工程师和经理共同管理团队,而在汇报层级这么高的情况下,总监想看看业务进展如何,只能由我这样的小领导去写PPT,因为经理是不太懂业务的,而高工也很忙,这导致基本上每周空闲下来的时间,我都在研究PPT怎么写。
此外,百度非常重视开会,我在百度大概平均每天要开3个小时的会。
现在大家都调侃百度在和网易争第六,我每天也在看百度的股价,但其实怎么说呢?百度最有希望的时候是陆奇回归的时候,听说有人给陆奇写邮件,他三个小时就回了。那时真的是全民上下 ALLin AI,我们会办学习小组、行业讨论会,我的业务虽然和AI没关系,我都想自己主动去学习。
我觉得百度挺悲情的,过去百度因为太依赖搜索而错过了很多转型机会,当然这和百度在战略上一直摇摆不定有关,2013年开始,从内容分发、O2O、AI,到现在的无人驾驶,我觉得百度没有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信心,就不会像阿里当年做云一样,谁都不看好这个东西,但是他就坚持去做,最后就做起来了。
坦白说,百度的技术还是挺超前的,比如百度的UE(使用者真实的体验)、QA(质量管理)、OP(运营)、SYS(系统部,主要负责百度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设计、研发和实施)等等都是独立的,这些大部门里面会分出来很多小团队,分别支持不同的事业部和产品,这跟腾讯正好相反,腾讯是一个BG,里面啥都有,一个BG更像一个公司,自负盈亏。
百度的这种模式,挺符合现在讲的中台,但就是搞得太早了,等现在这个模式流行了,很多东西就过时了,内部很多东西都凑合用,因为要整体变革成本太大。
我现在的供职的公司,它的架构很多地方和百度都非常相似,这其实就证明了,百度这套架构是可以支撑,像我现在就职的这样独角兽公司发展的,但它就怎么就掉队了呢?
后记
今天,百度所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在内部,李彦宏需要更多敢立军令状的将军,敢打硬战的士兵,也需要面对员工不断的质疑;在外部,需要面对字节跳动的挑战,不断被蚕食的搜索,以及从BAT第一阵营掉队的心理落差。
这是百度的问题,也不单单是百度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永远保持领先,如今市值万亿美元的微软也曾经掉队,这些科技型企业面临的永恒命题是其价值短期内会被高估,长期内会被低估。
上述5人中,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加入百度,每个人感受不同,对百度的认知也不同,有人无感,有人眷恋。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感谢百度,无论当初是否有过争执,内心还是希望那个曾经“武官死战,文官死谏”敢打硬仗的百度重回巅峰。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2019年初的总监会上,李彦宏也以《right side of the history》为题写道,“我们具有走向伟大公司的良好基础,但需要进一步证明自己。”
时下,即将20岁的百度迎来攻坚战,公司内部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业务重组、人员优化,为了稳固军心,百度开启了代号为“志青云”(内部称呼为“攀登者”)的10亿元股权激励计划。
但这也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是,百度正期望建立一套全新的组织结构和战略机制,以应对眼下的挑战。如今,改革已初现成效,Q3百度已经实现44亿元的净利润,远超华尔街预期。
而这仅仅是改革的开始,想要那个能打的百度真正回归,李彦宏需要做得更多。
(注:文中闫兵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