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技这么兴旺为什么仍是抓不到人贩子梅姨

您当前的位置:环亚科技网新闻正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22 14:04:54  阅读:2109+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PingWest品玩”(ID:wepingwest),作者李禾子,36氪经授权发布。如今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还是抓...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PingWest品玩”(ID:wepingwest),作者李禾子,36氪经授权发布。

如今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还是抓不到人贩子“梅姨”?

这是最近知乎上被网友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11月初“梅姨”涉嫌拐卖的两名儿童被广州增城警方寻回后,这桩发生在14年前的拐卖儿童案突然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尽管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模拟画像和先进的科技手段,但梅姨在哪里至今没人知道。

一张梅姨彩色画像更加速了这一新闻的传播,朋友圈随之开启了一场全民寻找梅姨的行动。虽然后来公安部辟谣该画像并不是官方公布信息,并称“梅姨是不是真的存在,长相如何,暂无其他证据印证”,这张梅姨的彩色画像依然引人遐想。

因为该彩色画像与前段时间被禁号的斗鱼主播乔碧萝颇有几分神似,一名知乎网友@思辨甚至猜测这是一次有预谋的病毒式营销,“梅姨”的画像原本就是照着乔碧萝的照片绘制的。

知乎上还有网友调侃,认为该梅姨画像是作者受灭霸形象的影响过于深刻。

当然,这些猜测后来被证明都是不存在的。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在11月18日向新京报证实,该非官方画像最初的素描版本系其今年3月受警方邀请所画,彩色版本是一个擅长人物电脑画像的好心人通过电脑处理而成。

▲林宇辉所绘梅姨非官方新模拟画像

虽然有一定依据,但因警方尚未掌握足够的信息,该画像并没有被认定为官方画像。

实际上在2017年6月,增城警方在初步勾勒出梅姨的特征及活动范围时,就曾公布过一版此人的模拟画像,也是唯一一版官方确认的画像。

▲2017年6月增城警方公布的梅姨模拟画像

人们(尤其是已经为人父母的家长)对“梅姨”案有多关注,对人贩子就有多痛恨。每个人希望早日找到梅姨的心情是相同的,但如果不了解模拟画像的工作原理,也很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让结果适得其反。

模拟画像的两大依据

要判断模拟画像究竟有多靠谱,就要理解它是怎么来的。

首先来明确一下模拟画像的定义。曾刊登在学术期刊《刑事技术》上一篇名为《目击者诸因素对模拟画像相似度的影响》的论文将“模拟画像技术”解释为:

指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利用绘画或人像组合仪对嫌疑犯的颜面各部特征进行再现并加以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从而形成完整的、与目击者描述形貌特征相似的案犯的画像,以供识别的一种专门技术手段。

不过这篇发布于2008年的论文有其局限性,如今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警方绘制模拟画像的依据除了上述提到的目击者描述,还多了一项——视频监控。

国家安防监控系统的完善给现在很多案件侦查带来了极大便利,能很大程度提高模拟画像的准确性。但回到梅姨案发生的2005年,监控系统的覆盖程度其实并不高,何况案件还是发生在广东的小县城。

没有监控的年代,刑事模拟画像只能根据目击者的描述来绘制。

一个模拟画像师需要掌握的技巧,并不仅仅是“会画人像素描”。曾绘制出章莹颖案真凶和此次梅姨新模拟画像、被称作“神笔警探”的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就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做一个合格的模拟画像工作者,首先要有坚实的美术功底,要对面部骨骼、结构、肌肉都有所了解,要有丰富的形象思维,还要懂得透视学以及刑事侦查学。”

通过目击者绘制模拟画像时,他们的描述就变得尤其重要。模拟画像师需要合理判断其描述是否准确,更需要对其描述不清楚的地方进行适当启发和引导,比如嫌疑人是否像哪个明星、公众人物,或是其周围认识的人,又或者嫌疑人面部是否有明显的刀疤或记号等等。

一个有经验的模拟画像师还可以根据目击者的几句描述,轻松判断出嫌疑人长相是具有南方还是北方人的特征;也能够准确的通过人体衰老规律调整画像的骨骼、肌肉、皮肤,模拟出一名已有大致轮廓的嫌疑人如今的样子。

但尽管如此,目击者的描述与画师的理解依然也许会出现偏差。

比如曾经轰动全国的周克华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虽然已经明确了作案者是同一人,但重庆和长沙不同的模拟画像师画出来的画像差别已经很大,可以体会一下:

可实际上,周克华本人长这样:

这个案例中的模拟画像可以说基本无法发挥作用。

回到这次的梅姨案,梅姨新模拟画像是林宇辉花了4个小时、根据一位自称曾与梅姨同居两年多的60多岁老汉的描述绘制。抛开时间久远不谈,一位老人的记忆是否准确也是个问题,更不用说老人所认识的“梅姨”和真正的嫌疑人可能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

没有视频监控,证人可能并不准确的描述,加上证据不足,都给梅姨画像的准确性画上了问号。

模拟画像只能作为办案参考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模拟画像在刑侦办案中并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以往几乎所有的刑事案件,最终的断案依据都不是靠模拟画像。比如在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的案件原型——华城连环杀人案中,30多年过去,模拟画像也没有帮助找到真凶,最后锁定嫌疑人李春才还是韩国国家科学搜查研究院通过比对犯罪数据库中的DNA得到的发现。

同样在直到今天都被广泛讨论的章莹颖案中,美国警方也是通过搜查伊利诺伊州的车辆数据库,经过一步步的排查才最终锁定涉案车辆的登记车主克里斯滕森为嫌疑犯。

模拟画像的准确性本就存疑,一张未经官方确认的模拟画像,更可能会误导公众,牵连无辜者并影响警方办案。

今年自从梅姨的新画像传出后,已经不下7座城市的警方接到过关于发现疑似“梅姨”的警情。

9月26日,长沙一女子抱走2岁男童,网 传该女子疑似“梅姨”,引发关注。后经警方查实,该女子名叫李某桃,45岁,有精神病史,并非“梅姨”。

10月15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先后接到3名热心市民的报警电话,称在街上发现疑似“梅姨”。经公安民警到场核实,均已排除嫌疑。

11月17日,关于“人贩子梅姨在郴州出现”、“梅姨在郴州涌泉派出所被抓获”的消息在网上大量传播。后经郴州市公安局北湖分局涌泉派出所证实该消息系谣言。

11月19日,深圳警方回应称,此前曾接到多起关于“梅姨”的警情,第一时间核实后,均已排除嫌疑。

此外,“梅姨”还曾在广东清远、浙江金华、河北保定乃至新疆等地出现过,后证实均属误传。

不仅模拟画像可能不准确,人眼依据画像辨别人脸的结果同样可能不准确——后者更通俗的解释就是“脸盲”。

脸盲症的正式名称为“面部识别能力缺乏症”,2017年国际上曾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口中患脸盲症的比例约为2.5%~2.9%,比如苹果电脑公司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好莱坞巨星布拉德·皮特曾就都是脸盲症患者。

不过,在更广泛的语境下,脸盲就像懒癌、强迫症、选择困难症等等“病症”一样并不是真的病。

生活经验和习惯都可能造成脸盲,比如一些中国人分不清“老外”的长相主要是因为身边生活的人多是黄种人,对欧美人长相缺乏辨别训练;经常与机器打交道的工种也容易脸盲,因为这类职业很难接触到陌生人;此外,性格内向、不太愿意和别人交往的人也容易脸盲。自然地,这些脸盲都能够最终靠后期训练得到改善。

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认错人的经历,何况现在梅姨案的依据仅仅是一张可能并不准确的画像。

画像不准,AI也没办法

一直以来,警方掌握的关于梅姨的信息都十分有限。

此前广州市公安局增城区分局主办民警表示,“梅姨”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2017年初,由嫌疑犯张维平供述。警方曾在2017年6月13日的悬赏通报中写道:“梅姨”真实姓名不详,2017年时约65岁,身高1.5米,讲粤语,会讲客家话,曾长期在广东增城和韶关新丰地区活动。

那么,现在既然有了梅姨的模拟画像,为什么不用人脸识别直接对其准确性进行验证呢?

原因很简单,模拟画像能否被AI识别,首先就是一个难题。林宇辉不久前答网友问时总结模拟画像在人脸识别当中识别率不高的原因:

第一是模拟画像本身并不依据真人而画,而是通过描述或者模糊视频,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许多五官细节看不清楚,所以画出来的像达不到100%准确;

第二则是现在的人脸识别比对系统主要依据照片比对为主,手绘画像识别仍有难度,理论上将模拟画像转化成电脑画像是可以比对的,但这要求模拟画像必须达到与嫌疑人高度的相似,才有可能比对成功。

去年刚刚过世、被称作刑侦界“神笔马良”的模拟画像专家张欣也曾研究人脸识别的原理: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这就是“人像密码”,AI无非是将“密码”变成代码。人脸识别真正发挥作用之处在于人脸定位,特征点提取等,这既有赖算法的先进性,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

现在人脸识别作为AI的典型应用,依然非常依赖人的训练。但就目前国内人脸识别应用的识别准确率来说,很多时候往往还没有人眼准确,比如: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如今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还是抓不到人贩子“梅姨”?就像知乎用户@沈世钧的回答:相比于现实的复杂性与局限性,所谓的“科技这么发达”,真的只是一种错觉。影视作品中对模拟画像的渲染加重了人们的这种错觉,在期盼梅姨能尽早落网前,我们不如先把自己从这种错觉中剥离出来。

(题图来源:pxhere)